周鸿祎:我准备干掉360整个市场部
周鸿祎:我准备干掉360整个市场部
周鸿祎:我准备干掉360整个市场部
△双鸟朝阳纹牙雕(yádiāo) 河姆渡文化代表性文物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下图为其拓片(tàpiàn))
对余姚河姆渡遗址进行试掘,已是20多年前(qián)的事了。我作为参加者之一,现在要来回忆尘封已久的往事,正如解读刚出土的简册一样,有的已经模糊不清,有的可能发生(fāshēng)错简。但是,我要竭尽所能(jiéjìnsuǒnéng),把当年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jìlùxiàlái),留个资料。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村北面、郎墅桥村东南。它的(de)(de)(de)发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初露端倪(chūlùduānní),只是那时人们对浙江境内的原始文化所知甚少,文化部门不易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因此,埋藏在这个遗址中的文化遗物,特别是经过加工的大型木构件,第一次在水利工程中被挖掘出来以后,当地的农民群众除了演绎出近似神话又近似史实的故事外(wài),便(biàn)再也没有人作进一步的思考了。
人民公社化以后,河姆渡村属于罗江公社管辖。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pínpín)发生。1973年的(de)春、夏间,公社领导为了提高排涝能力,决定把位于遗址西侧紧靠姚江的旧排涝站加以扩建,这(zhè)就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又一次提供(tígōng)了机会。
扩建工程首先是在旧排涝站(zhàn)的东面进行的。这里要建一座新机房,地基要求挖得深。殊不知挖到一定深度时,正好碰到了遗址的文化层。民工们不知什么是文化层,照挖不误,把许多黑陶片(piàn)、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等连同(liántóng)泥土(nítǔ)一起翻了上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担任公社(gōngshè)副主任的(de)(de)(de)罗春华同志到施工现场来检查工作。他看到土堆里有一些“破瓶烂罐”和经过加工的“骨头”,脑子里觉得似曾相识,便立刻联想到国家颁布的有关(yǒuguān)法令,对民工们说:“可能这是历史文物,国家要保护的。”说罢,他一面和工地的负责人商量,请他们暂时停止往下挖;一面电话告诉县文化馆,请求派人前来(qiánlái)处理。
说也凑巧,这时浙江省文物管理(guǎnlǐ)委员会王士伦同志正在余姚附近的某个(mǒugè)地方工作,他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采集标本,来不及(láibùjí)多作(duōzuò)逗留便匆匆返回(fǎnhuí)杭州了。当他把标本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出于职业上的特殊感情,有的人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我也兴致勃勃(xìngzhìbóbó)地摩挲再三,爱不释手,特别是对那几块粗糙的黑陶片(正式发掘时定名为“夹炭黑陶”)更感兴趣。
那个时候,我们对于杭嘉湖平原马家浜文化和良渚(héliángzhǔ)文化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和器物群的认识,虽不敢说是眼见(yǎnjiàn)能辨,但也基本掌握了各种特征。所以,一旦看到与上述两种(liǎngzhǒng)文化迥然有别的陶片(táopiàn)时,新鲜感和诱惑力便会蓦然产生。
正在筹划如何组织力量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余姚方面频频告急,说是已经深挖的基坑如不及时清理与回填,旧排涝站的机房有随时坍塌的可能。面临这个紧急情况,浙江省(zhèjiāngshěng)文物管理(guǎnlǐ)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当年两个(liǎnggè)单位合署办公)的领导当机立断,决定派我和劳伯敏、傅传仁、魏丰同志临时(línshí)组建一个“草台班子”,先期前往处理(chǔlǐ)。随后支援的,还有牟永抗和梅福根(méifúgēn)。
我们(wǒmen)一行是1973年5月底到达余姚(yúyáo)的。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的领导非常重视,对与发掘有关的事宜都作了周密的部署。县文化馆馆长郑保民同志还选派文物干部许金耀和专事创作的姚业鑫同志协同我们一起工作。当年(dāngnián)到河姆渡的交通不像现在(zài)这样便捷,为了抢时间,县里专门派了一辆(yīliàng)消防车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我们遵照县文化馆的事先安排,当晚食宿均在郎墅桥村(qiáocūn)妇女主任水桃嫂(忘其姓,大家(dàjiā)都这样称呼她)家里。
我已记不清到余姚来(lái)有多少次,也(yě)记不清每一次来的(de)(de)(de)具体任务和收获。总而言之,这个历史悠久而又负有(fùyǒu)盛名的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yìnxiàng)是极其深刻的。这次到余姚来,当天夜里睡在临时用几块木板拼搭起来的床铺上,不知是换一个生活环境之故,还是原本(yuánběn)就有失眠的习惯,脑子里总是不停地重温着到余姚来的种种往事。特别是1953年冬季那一回,我第一次在县人民政府门楼内看到“文献名邦”四个大字,由此联想到这里曾经培育过像严光、虞喜、虞世南、王守仁、黄宗羲、朱舜水、邵晋涵这样(zhèyàng)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时,那种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也就在那一年年末,我有幸认识了“余姚贤达”姜枝先先生。他双耳严重失聪,但却是一位对乡土文物非常关心的民主人士(rénshì)。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凭借个人的威望和影响,奔波于余姚、上海之间,积极向雨籍人士募集资金,在龙山(lóngshān)之巅建起了“梨洲(lízhōu)文献馆”。由此又使我联想到,我们这一次的河姆渡之行,究竟能不能(bùnéng)把(bǎ)余姚乃至中国的文明史再向前推进一步,为“文献名邦”再添一笔辉煌呢?希望是这样(zhèyàng)。
想着想着,不觉东方已经发白(fābái)。
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dào)工地去走一趟。看了现场,真让人吓了一跳。原来,排涝站已把新扩建的机房房基挖得很深,旧机房岌岌可危;不消说,土方范围内的文化层也被挖得一片狼藉,所剩无几了。不过(bùguò),即便如此,我还是佩服(pèifú)公社(gōngshè)副主任罗春华同志的慧眼,感谢他采取及时而(ér)又果断的保护措施,否则,损失将更加严重。
这里的(de)民工都是(shì)当地农民。工程(gōngchéng)暂停以后,他们一时无事可做,就三三两两(sānsānliǎngliǎng)来到施工现场,和我们谈天说地。有的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是个海湾,地里挖出来的“木头”(即木建筑构件)就是古时候海船上(shàng)的桅杆。船上的人打渔为生,上了岸,就把渔网晾在“晾网山”上。
“晾网山?!”当我听到这三个字的(de)时候(shíhòu),心中感到一阵惊喜,说不定这里(zhèlǐ)也是一个古文化遗址呢!但环顾了一下排涝站附近,都是平地,并没有山,便好奇(hàoqí)地问他们“晾网山”在哪里。他们指着姚江对岸的一座山峰,不假思索地回答:“喏,那不就是!”
我笑而不语。心想,这样高耸的山峰,打渔人把网晾到那(nà)里去,岂不是自讨苦吃!显然,这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传说。但“海湾”之说,看来并非出于凭空捏造。地质部门探测的结果证明,遗址附近的第四纪(dìsìjì)地层属于海相沉积,这就(jiù)是说,在遥远的过去,这里确曾是个海湾。至于经过加工的“木头”是否属于海船上的桅杆(wéigān),那就应该是留给(liúgěi)考古工作者来解答(jiědá)的问题了。
岂止是解答“木头”之谜的(de)问题,还要搞清楚散见在地面上的各种陶系的层位关系、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以及与之相关(xiāngguān)的其他问题,总之,我们的任务除了抢救面临灭顶之灾的地下文物以外,还要为(wèi)下一步的发掘工作提出(tíchū)参考意见。
△河姆渡文化代表性文物猪纹(zhūwén)陶钵
我们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在已经施工的地方布了一个5×5米的探方(T1)。方内大部分泥土已被挖掉,许多文物也随之(suízhī)被弃。但是,就在这个残留的文化层里,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遗物(yíwù)。我们都被这些“宝藏”所吸引,清理时个个聚精会神(jùjīnghuìshén),小心翼翼,生怕在自己的小铲(chǎn)底下(dǐxià)漏掉任何一件细小的文物。在这种情况下,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工程部门看到我们这样“磨洋工”,深表不解,我们也觉得没有及时为(wèi)他们解困(jiěkùn)而焦虑不安。
清理(qīnglǐ)1号探方的时候,虽说还只是6月初,可是天气已经有点热了(le)。我们在坑里(kēnglǐ)作业,头顶骄阳,脚踩烂泥,时而弯腰剔土,时而测量记录(jìlù),辛苦自不必说。好在一件接一件的出土文物,如同频传的捷报一样,令人兴奋得把酷暑和酸痛全都忘了。不仅如此,为了缩短清理工期,早日解除旧机房构成的威胁(wēixié),除了白天加紧工作以外,还挂起灯来进行“夜战”。但“夜战”的麻烦不在于一天下来的疲劳,而是灯光引来的虫子。成群的虫子满面(mǎnmiàn)叮咬(dīngyǎo),大家只好边工作边拍打。这个景观(jǐngguān),在田野考古中是难得一见的。
经过几个昼夜的(de)(de)苦战,终于把1号探方清理到底,紧张的心情至此才宽弛下来。这个探方的文化层,原来以为所剩无几,实际上还有1米多厚。出土的文物(wénwù),除大量的陶片以及(yǐjí)其他不予编号登记者外,共有100多件。它们(tāmen)当中,多数是(shì)骨器和陶器,也有少量石器、木器和兽牙饰品,陶器以釜为主,次之为罐、盆、盘、钵,还有纺轮。无三足器。论质地(zhìdì),都是清一色的黑陶,排除了遗址底部有其他陶系存在的可能性。
此外,与上述器物同时出土的还有(háiyǒu)大量的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动物多为野生,少数可能是家养(jiāyǎng),有猪、牛、犀、象、鹿、虎、猴、獐(zhāng)等(děng),还有大量的涉禽类和鱼类。植物遗存多为野生的果实,有菱角、橡子、酸枣等。
在(zài)清理过程中,我们(wǒmen)对是否有水稻方面的资料,包括稻谷、稻秆(dàogǎn)、稻叶和稻根(dàogēn),予以极大的关注,这是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参观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稻谷时特别向我们揭示的。可惜我们的关注没有得到报偿(正式发掘时都如愿以偿了)。
一位(yīwèi)不同寻常的参观者
我们的发掘(fājué)工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这里要介绍其中(qízhōng)一位不同寻常的参观者,他就是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晰先生。毛先生对国家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情有独钟(qíngyǒudúzhōng),曾经参观过许多考古发掘现场。
说来有缘,1955年我独自试掘余杭朱村科良渚文化遗址时,毛先生也带了(le)学生特地前来参观,只是(shì)那时还不相识,没有多作交谈。这一次他来河姆渡,纯粹是出于教学和研究上的(de)需要,但(dàn)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此行对后来河姆渡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作用甚大。毛先生几年后调任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他为了促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bówùguǎn)的建立,多方协调,反复宣传,最后取得共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一座别开生面(biékāishēngmiàn)的遗址博物馆终于耸立在余姚江畔。现在这个馆已成为融(róng)保护、研究和对外(duìwài)文化交流于一体,进行爱国主义(àiguózhǔyì)教育的重要基地。
话还得说(shuō)回去(huíqù)。毛先生是研究世界古代史的知名学者,对国内外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非常了解。这次他闻讯而来,是想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河姆渡遗址的认识(此前已从王士伦同志处看到一些标本)。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毛先生在工地上东走走,西看看,有时也拣取(qǔ)一些标本,驻足(zhùzú)琢磨。他针对(zhēnduì)地面上散落的各种陶片,包括(bāokuò)黑陶、夹砂红陶、泥质(nízhì)红陶等,肯定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不同质地和器形的陶器在层位上应当是有区别的。
这个切中肯綮的见解,也是我(wǒ)到工地以来老在考虑但还没有(méiyǒu)找到确切答案的问题。怎样去解决,看来应是试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前述,1号探方的(de)文化层(wénhuàcéng)大部分已被人为损坏,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从坑壁上可以看出,文化层之上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淤土,标志着曾经遭受过(guò)一次自然的破坏。因此,要想了解遗址的原始堆积情况,采用原地扩方的办法恐怕难以实现,必须另外择地再布一个探方。于是(yúshì)我们选择(xuǎnzé)了1号探方东北角大约6米开外的2号探方。
2号探方处于水利工程可能触及(chùjí)的一块低洼地里。挖下去以后,发现这里也(yě)有一层淤土,而且很可能与1号探方相连。它的形成,是否是姚江(yáojiāng)泛滥结果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姚江这条在传说中与舜有关(yǒuguān)的河流,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原来并不是(búshì)从河姆渡遗址(yízhǐ)南面拍岸东去,而是几经改道,最后才把河姆渡村与四明山脉(shānmài)分隔开。如果这个分隔是在遗址形成以后,那么遗址的原始居民当年不必渡河,可以径直上山打猎。他们南临四明山,北有沼泽地,无论从事种植或渔猎,都(dōu)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选择2号探方(tànfāng)的位置很不理想。清理结果,收获甚微,首先,散见于地面的各种不同质地的陶片,各自属于哪个层位,在这里(zhèlǐ)无法找到确切答案;其次,过去挖出来而现在尚能看到的那些大型木构件(gòujiàn),既不见于1号探方,又不见于2号探方。它们(tāmen)究竟和遗址是两回事,还是遗址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仍然疑惑(yíhuò)不解。当然,从配合基建工程这个角度来说,发掘了2号探方以后,任务(rènwù)基本完成,可以(kěyǐ)“鸣金收兵”了。但要解惑,还必须继续寻求答案。为此,决定(juédìng)在2号探方南偏东约80米的地方再布一条5×3米的3号探沟。
3号探沟的(de)位置,从表面上看,没有遭到任何扰乱。我们之所以挖(wā)一条面积不大的探沟,乃是出于这样的一些(yīxiē)考虑(kǎolǜ):第一,它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范围以外,未经报批以前,不能随意进行发掘;第二,在人员配置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大面积发掘难以保证质量(bǎozhèngzhìliàng);第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即使扑个空,浪费人力物力也极有限。
令人高兴的(de)是,这次终于“吉星高照”,碰上好运。在这里,揭去表土(biǎotǔ)以后,就渐渐露出(lùchū)了文化层,而且愈往下清理,愈觉得引人入胜,兴味无穷。可以这样说,除了水稻的资料以外,其他(qítā)的疑问大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答。可惜在想法上过于谨慎(jǐnshèn),3米宽的探沟,为了防止塌方,两壁不能垂直,挖到后来(hòulái),只剩1米多宽,4米左右的文化层,把它清理到底真是勉为其难。
这条探沟的遗物虽然不及(bùjí)1号探方那样丰富,但在堆积上(shàng)反映出来的早晚特征是清楚的,即凡以夹砂红陶(shāhóngtáo)、泥质红陶和三足器皿为主的地层(dìcéng)划归为上文化层(正式发掘时分为第一、第二文化层);凡以黑陶和木构件为主的地层划归为下文化层(正式发掘时分为第三、第四文化层)。这一划分,不仅划出了不同陶系和木构件的层位归属,也划出了河姆渡遗址(yízhǐ)的相对(xiāngduì)年代。如果说,上层陶器的特征近似马家浜文化,下层则纯属新的面貌(miànmào),年代应当更早。
我们(wǒmen)对(duì)试掘的文物进行了初步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出自下文化层的各种骨器是最引人注目的。其中骨铲(正式发掘时定名为“骨耜”)利用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zhìchéng),安柄以后,形同现在的铁锨,它的用途不言自明。这种工具的大量出现,说明(shuōmíng)一个不争(bùzhēng)的事实,即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居民已经从事种植业。还有骨针(另有其他织布工具,当时尚不认识),制作之精巧令人难以置信,它和陶纺轮(táofǎnglún)共同出土,也清楚地证明(zhèngmíng)当时已有原始的纺织业。
陶器,它(tā)和原始(yuánshǐ)的种植业一样,是(shì)促进人类定居生产进一步稳固的必要条件。这里的黑陶完全不同于良渚文化(wénhuà)的黑陶,胎内屡有炭末,粗朴不堪,纯属手制,但在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并不亚于骨器和木构件。
木构件(gòujiàn)往往带有榫卯,在试掘当中虽然发现得不多(duō),但已证实它的(de)客观存在。它显然不是海船上的桅杆,而是无可置疑的木建筑的构件。传说中燧人氏构木为巢,看来“巢”的发明远在燧人氏以前。
石器是一个奇特的(de)现象,不仅数量很少(hěnshǎo),而且种类单纯,见到的仅有斧、锌而已。石斧多取材于黑曜石,刃部非常锋利,安上木柄或(huò)鹿角柄,砍劈木材,作用相当不错。可以(kěyǐ)想象,这次出土的和以前被弃置的木构件,都是用这种工具加工的。
这时,县文化馆提出一个建议(jiànyì),说是要到县城举办(jǔbàn)一次展览,以便扩大宣传。我们欣然表示赞同。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chūtǔwénwù)在县文化馆一经展出,就在干部和(hé)市民当中引起(yǐnqǐ)热烈的反响。他们知道自己故乡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但没有想到在遥远的过去先民们就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看了出土文物,进一步感受到“文献名邦”的深刻含义。他们认为这个(zhègè)展览办得很及时、有意义,需要扩大宣传面。因此,郑保民同志(tóngzhì)提出要把展品运到宁波(níngbō)去,向地区领导(lǐngdǎo)作一次汇报展出。而暂被留在宁波的文物,一个多月以后,按照省里电话通知,如数运回杭州。
河姆渡(hémǔdù)遗址的试掘工作,规模很小,时间(shíjiān)仓促(cāngcù),虽然获得了一批珍贵文物,初步实现了欲为“文献名邦”增辉的愿望,但限于管窥蠡测,许多问题需要留待正式发掘时去解决。试掘只是投石问路而已!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摘自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wénshǐzīliào)委员会、浙江省文物(wénwù)局编《文物之邦显(zhībāngxiǎn)辉煌——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纪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新(xīn)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双鸟朝阳纹牙雕(yádiāo) 河姆渡文化代表性文物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下图为其拓片(tàpiàn))
对余姚河姆渡遗址进行试掘,已是20多年前(qián)的事了。我作为参加者之一,现在要来回忆尘封已久的往事,正如解读刚出土的简册一样,有的已经模糊不清,有的可能发生(fāshēng)错简。但是,我要竭尽所能(jiéjìnsuǒnéng),把当年的工作情况记录下来(jìlùxiàlái),留个资料。

△河姆渡文化代表性文物猪纹(zhūwén)陶钵
一位(yīwèi)不同寻常的参观者

新(xīn)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