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戏曲舞台变为德育课堂,非遗进校园架起传统与现代对话之桥

体育正文 61 0

戏曲舞台变为德育课堂,非遗进校园架起传统与现代对话之桥

戏曲舞台变为德育课堂,非遗进校园架起传统与现代对话之桥

这些年,农业农村领域取得(qǔde)了很大成就,一项项亮眼的“三农”成绩,离不开“三农”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fèndòu)。5月23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wèi)来自农业农村领域的代表现场讲述了他们扎根农村,与土地(tǔdì)奋斗的经历。 这5位代表中,既(jì)有深耕黑土地的种粮大户,也有用科技深挖土地价值的“95后”,还有通过(tōngguò)发展“富硒+旅游”产业,带动村民(cūnmín)实现显著增收的带头人。他们以实干诠释(quánshì)担当、以创新振兴乡村,他们的实践恰恰印证了乡村振兴既要扎根土地、传承经验(jīngyàn),也要拥抱科技、敢为人先。 邹德海:带领(dàilǐng)合作社14年来累计生产粮食3亿多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从2011年(nián)开始农业经营,当时只种了(le)2000亩地,2015年成立农机合作社,配备80多台(套)大型农机具,大型农机具配备让他们的种植(zhòngzhí)(zhòngzhí)方式和种植模式有(yǒu)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小(xiǎo)四轮拖拉机种植65厘米的小垄,变成了大型农机具作业种植1.1米大垄,合作社自主经营面积达6万余亩(yúmǔ),种植大豆3万多亩,籽粒玉米1.5万多亩,鲜食用玉米1.5万多亩。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农资销售、农业种植、生产托管(tuōguǎn)、种子繁育、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jiāgōng)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14年来累计生产粮食达3亿多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dàhù)邹德海。徐想 摄 邹德海介绍,齐齐哈尔市属于黑土地保护区,也是玉米黄金种植带,合作社这几年立足于大规模种植,在此基础上(shàng),还发展了(le)加工(jiāgōng)产业。比如,种植大豆上,不再像以前盲目种植品种,现在种植的(de)是高油、高蛋白大豆,以订单方式销售给中粮还有其他企业(qǐyè),生产优质豆油和植物蛋白(zhíwùdànbái)。生产的籽粒玉米都(dōu)是含有高蛋白和高淀粉的,销售给附近的养殖(yǎngzhí)企业,由他们转化成肉制品。2024年,合作社还成立了食品公司,建设了一个鲜食玉米加工企业。鲜食玉米产业做得很好,品类也很多;同时不断(bùduàn)研发新品种和拓展销售渠道,比如,生产软包装的玉米粒罐头(guàntou)、真空玉米罐头,充氮气的玉米粒等。随着新产品不断研发和植入,让更多产品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合作社规模较大,不仅在流转土地方面有价格优势,还通过生产托管,把周边小农户(nónghù)加入合作社,增加农户的(de)收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比如,合作社吸引年轻人(rén)来搞农机技术、农技技术,每人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合作社成立了加工厂(jiāgōngchǎng),长期用工(yònggōng)30人左右;通过“引凤回巢(huícháo)”方式,把本村还有其他村的大学生吸引回来工作。此外,季节性(jìjiéxìng)用工量很大,每年食品加工厂的季节性用工在600人左右。“合作社通过种子繁育(fányù)、秸秆综合利用、粮食收储、农产品加工,综合下来一年给周边农户创造收益800万元以上。” 徐海波:创新工作方式(fāngshì)为农户解决生产难题 徐海波是(shì)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户(nónghù)提供水稻生产托管(tuōguǎn)服务。11年前,他和爱人放弃了在合肥生活,回到了家乡(jiāxiāng)开始农业创业。黄山市黟县是个典型(diǎnxíng)的山区县,土地比较分散,但是生态非常优美,当时他想,如果能找到一套解决生产难题的方式,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fāzhǎn)优质粮油生产,应该大有可为。 安徽省(ānhuīshěng)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徐想 摄 11年来,合作社坚持不断创新、实践探索,总结出了(le)适合自己(zìjǐ)的农友生产(shēngchǎn)服务模式,帮助小农户(nónghù)解决了“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nántí),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解决了丘陵山区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题。同时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把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到生产当中去。 徐海波介绍,合作社通过(tōngguò)农业社会化服务(fúwù),促进小农户实现粮食增产、品质提升(tíshēng)。在中国(zhōngguó)水稻研究所(yánjiūsuǒ)帮助(bāngzhù)下,在装备、配种、栽培等方面形成了集成技术,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应用到小农户生产实践中,实现科技种田。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种植方式,不仅让小农户种植成本降低,也保障了种植投入品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tōngguò)合作社成立11年来的(de)(de)变化,徐海波也(yě)感受到农业的发展。比如,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shíhòu),只能给农户提供单一环节的服务;现在建立了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也越来越多。社会化服务的力量也在不断加强(bùduànjiāqiáng)。比如,合作社刚刚(gānggāng)成立的时候,还是手工插秧,手扶拖拉机耕田,现在已经实现(shíxiàn)了全程机械化,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几十亩,植保用无人机,灌溉实现了智能化、手机操作,育秧实现了工厂化,粮食烘干都有现代化的烘干厂。“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服务能力大大加强。” 此外,国家对农业(nóngyè)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社会化服务也有专门的财政补贴,极大促进了(le)社会化服务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yuèláiyuè)多(duō)年轻人(niánqīngrén)参与农业农村创业中。“我们合作社的服务队也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他们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思想、新的技术,让我们感觉农业越来越有奔头。” 华梦丽: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tǔdì)价值 江苏省(jiāngsūshěng)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zǒngjīnglǐ)华梦丽是一名(míng)“95后”新农人,虽然很年轻,但她已经扎根农村十个年头。2013年高考结束后,她选择到镇江去上大学,学习园艺技术(jìshù)专业,2015年年底进入实习期(shíxíqī),她义无反顾与4名同学一起留在了江苏镇江,开启了农业创业之路。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nóngchǎng)总经理华梦丽。徐想 摄 2016年,他们将种养(zhǒngyǎng)紧密结合(jǐnmìjiéhé),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móshì),结合农业现代化(xiàndàihuà)机械建设了果牧高标准农场千余亩。2018年,自主筹建了植物组织培养室,优化草莓(cǎoméi)苗繁育技术并实现量产(liàngchǎn)。2020年,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累计帮助农户(nónghù)完成农产品销售513万斤。此外,还打造了公益农场,先后培训学员2万余名,自发组织成立了助农服务队,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辐射面积达4.2万亩。 华梦丽说,农场采用现代化种养(zhǒngyǎng)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用科技提产量。同时,及时优化产业结构,丰富种植种类,用所学稳定生产。“现在我们果牧可以做到(dào)全年不断(bùduàn)档、多元化供应。”他们(tāmen)的生产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周边很多的种养大户。当地也探索了一条新的绿色发展(fāzhǎn)道路——生物多样性农业,就拿他们的农场来说,现在的野生小动物就有30多种,生态非常好(hǎo),再加上种植技术,从种到收融入匠人匠心精神,让他们产出的果品和农副产品质量(zhìliàng)更好。 同时,农场(nóngchǎng)还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近10年时间,累计向农民提供了(le)400多个工作岗位。现在农场固定用工47人,在疏果套袋和(hé)除草阶段,临时和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大,一天大概需要100-200人的临时性用工、季节性用工。“一般像(xiàng)夫妻俩都在我们这边务工的话,一年(yīnián)有近10万元的收入。”这10年时间,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盖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越来越好(hǎo)。 光富(guāngfù)“口袋”不行,还要富“脑袋”,现在村里老人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dà)的转变,从一开始想自己的孩子们好好学习、逃离农村,到现在也(yě)希望孩子们可以学有所成,回来一起建设新农村。 扎根农村创业的十年间,华梦丽深耕生态循环农业,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价值(jiàzhí),累计(lěijì)带动农户就业400多人次(duōréncì),吸引了67名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 刘连云:发展“富硒+旅游”产业,带动(dàidòng)村民实现显著增收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shānzhèn)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六年前的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村,亲切看望干部群众,考察调研产业发展。当看到他们村的村容村貌(cūnróngcūnmào)焕然一新的时候,总书记非常高兴。“得知我们村的土地含有丰富(fù)的硒元素后,嘱咐我们一定要(yào)把富硒这个(zhègè)品牌打好。”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徐想 摄(shè) 六年(liùnián)来,刘连云带领全村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力发展富硒农业、红色旅游,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xīnlùzi),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iànhuà),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刘连云(liányún)说,为了(le)发展农旅结合,这几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shì)。把人心(rénxīn)拢起来、找到一条产业路、让老百姓得实惠。在拢人心方面,他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着群众一起干。利用村里土地含(hán)硒(xī)(xī)量高的优势,发展富硒产业,建成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链条式开发,开发了富硒西红柿单品,培育的“雩山·硒柿”产品进入了高端(gāoduān)商超,畅销大湾区、东南亚等地。围绕村里的红色遗址和红色故事,推广红色旅游,打造精品红色研学路线。这两个产业做起来后,现在年均(niánjūn)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 在发展富硒产业的时候,他(tā)就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在村里(cūnlǐ)牵线搭桥,让(ràng)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给养殖户,让种植标准化、规范化,让企业和农户紧紧联结(liánjié)在一起。还带头成立了潭头旅游公司,引导农户入股分红。“这几年,我们(wǒmen)年年都举办分红宴,让群众享受(xiǎngshòu)发展成果,群众非常高兴。”刘连云说,如今的潭头村“乡村变美了、产业变强了、人气变旺(biànwàng)了,生活变好了”,村民们都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陈丽芝:创新养殖技术和模式,带领全县“以饲养蟹(xiè)” 陈丽芝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三门是中国青蟹之乡、浙江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水产养殖是全县的(de)农业主导产业,“我们县有6000多户养殖户,我的工作主要(zhǔyào)是和他们(tāmen)一起解决生产上(shàng)的难题——提高养殖技术,发展现代养殖。”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sānménxiàn)农业农村局水产(shuǐchǎn)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徐想 摄 参加工作20年来,她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养殖乡镇,结合他们的需求开展(kāizhǎn)技术(jìshù)指导服务。作为一名基层渔技员,她也深入开展养殖模式的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尤其是围绕(wéirào)三门青蟹转型升级需求,改变“以鱼养蟹”传统模式,全面推广配合(pèihé)饲料替代应用,配合饲料跟小鱼小虾比起来,它的营养更全面、更科学,也更经济、更生态。现在,全县已经推广了8万多亩,累计减少小杂鱼(záyú)的投喂量超过2万吨,带动3300余养殖户(yǎngzhíhù)综合效益(xiàoyì)提高10%以上。 刚刚推广配合饲料的时候,为了打消养殖户的顾虑,推广站花大半年(dàbànnián)时间在各个乡镇筛选了10多个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养殖户,然后联合省市专家把(bǎ)他们培养成科技示范户。一方面帮助养殖户争取补贴,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派出站里的技术团队,每天到(dào)养殖户的塘里指导,手把手教他怎么调整投喂量(wèiliàng),观察青蟹的生长情况。三个(sāngè)月之后(zhīhòu),示范户养的蟹不但没有比喂小(xiǎo)杂鱼的差,而且成本还降了一大截,吸引了周围很多养殖户过来取经。 为了让大家吃上更多“放心蟹”,三门县建立了从养殖到(dào)餐桌(cānzhuō)的(de)(de)(de)全链条追溯体系,成了国家级渔业示范县。同时,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推广深水围网养殖,海里的宝贝多起来之后,大家餐桌上的食品就更丰富了。还有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能让养殖户更加安心生产。“我们县一名(yīmíng)30多岁的养殖户小方,靠着县里的保险兜底、配额饲料补贴政策,大胆搞起了60亩的青蟹精养,养出来的青蟹品质更好(gènghǎo),一斤(yījīn)比别人多卖20元。现在越来越多肥美的三门青蟹,从滩涂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编辑 张牵 校对(jiàoduì) 李立军
戏曲舞台变为德育课堂,非遗进校园架起传统与现代对话之桥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